Sunday 1 January 2017

课文-中一-练习题-单元二-学习之乐

2.1《人生何必处处拿第一》

《人生何必处处拿第一》是刘墉为教育自己女儿而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内容虽是针对其女儿,但这篇文章也给其他孩子指明了一条良好学习方法的道路。 
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学会学以致用。它看似简单,却是启迪人生哲理的杰出之作,令我获益匪浅。 
这个寒假语文老师布置了我们必读以及选读的书籍。我想应该还会有一些人与作者的女儿一样,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荒废时日,将阅读看作是一项任务,而不是学习。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令人在兴趣中得到收获的学习。除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平时要是把它当作任务来看待,阅读的本质也就消失了,而自己也完全得不到什么,只想着要快点完成,到头来,一无所获。 
寒假里的其他作业也是一样,它总能让我们收获到一些东西。一拿到寒假作业,我还在抱怨着为什么这些连防火的知识也要做出预案,便应付着这些作业。但是当我在网上搜寻资料时,才发现:学校布置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真大呀!我通过这个作业,对火灾逃生方法又增添了一层新的认识。这下,我又开始认真地用心做起作业,为能够收获更多而努力。 

我们曾经参加过许多的游园活动,每玩过一个游戏,都会盖一个章,集齐了就可以换礼物。那这又是何意呢?是为了我们能因想去换礼物而去盖章,又让我们能因想盖章而体验到游戏中的欢乐——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得到欢乐。因此,得到欢乐才是游园活动中最重要的,要是没有得到欢乐,得到再多的礼物也是没有用的。这与上面所讲的结合起来,又会得到一个道理:只有收获了什么,才是有意义的。 
文章中的第三部分,实在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刘墉提到:“读书可以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可是到头来也有人会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这些话告诉了我们读书的禁忌:不能读了却没有收获。而这又是与以上所讲相同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孔子的名言也被作者提炼出了三个至关重要的词:“学”、“习”、“思”。我们在学校读书、写作业时,应该去遵循这三个词,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我认为全篇最重要的一点也在于这第三部分:既然在做完某件事后要有所收获,那么在以后一定要将这些学来的知识加以运用,发挥出它的作用,要不然就会浪费了这些知识。作者在文中的比喻用得好:“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成果实。”因此,还要常常把学问在心里进行咀嚼,进行深入的理解,才能有最好的成果。  学以致用——学习的真谛正在于此。



2.2《童年读书》
小题1: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4分)
为读《封神演义》    ;为读《青春之歌》  ;为读《破晓记》  ;为读《三家巷》   

小题2: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4分)

小题3:作者把自己对书的迷恋描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请以第④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2.3《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2.4《王几何》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
     说些什么有趣的话。洗耳恭听:
2)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得意忘形: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
   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4.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
   文语句回答)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
       副得意扬扬的表情。
  2)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6.“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
    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7.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5《那一年,面包飘香》

内容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老师的见闻感受和亲身经历,刻画了一位家境不
好,立志成才,绝技在身,创业成功的年轻面包师傅的形象。蕴含
在故事中的深刻思想意义是,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
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要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成才,同样
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涵,是教学本文
的重点内容之一。

全文20段可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

这是全文倒叙的起点。字面上写老师愿吃面包,有不知名的人送面
包给“我”,实际是先交代事件的结果:学生创业成功,制作出全
台湾没找到的高级面包,暗写学生不忘师生情。
 这里出现悬念一: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

第二部分(第38段):老师做客面包店,品尝飘香的面包。

    这是全文倒叙的继续推进。表面写老师为找到送面包的人,尾
随人后,来到面包店,做客面包店,实际是暗写学生的人格、技术
和品位。人格表现在不忘老师的恩情,特别关照老师,准备下午茶
招待老师。技术水平高超表现在面包香味扑鼻,吃起来满口留香,
以及大批食客的反应等。品位表现在第5段对面包店的环境描写,
耐人寻味。
 这里出现悬念二:老师来受到特别照顾;悬念三:老师吃了刚出炉
的食物满口留香,大师傅说更精彩的在后面。

第三部分(第913段):追忆面包师傅学生时代的一段往事。

    这是全文叙事的起点,是师生关系的开始,是面包师傅成长经
历的故事开端。

   这一部分以面包好吃想见老板缘起,以见老板却没来,而送来
一个大信封悬念推进,重点写了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时代的
面包师傅自学数学心算,有特长,成绩突出;二是由于家境不好没
有升学,老师写信劝他好好做人,学一种技术。

   这里也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牵挂:听说学生不用功念书
心急如焚,但又鞭长莫及,多次写信劝导。同时也写了学生对老师
劝说的反应:点点头,从未回过信,这是学生的个性。

第四部分(第14~18段):与老板(学生)会面。

    这一部分承接以上老师的追忆,续写面包师傅(学生)离开学
校的原因及学习技术、创业的经历。
     这一部分详写了学生辍学的原因,对学习的渴望,以及老师对
学生的鼓励,对创业成功的学生的评价(绝技随身),略写了创业
经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缘于自己的见闻和亲身感受。

第五部分(第1920段):写老师的评价和感受。

老师评价面包师傅是他的得意高徒,老师的感受是内心无比温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