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4 July 2019

放弃


  
1、比尔·盖茨放弃哈弗创立微软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 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在 2008 6 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 620 亿美元,在 78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 91000 人。   盖茨出生于 1955 10 28 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盖茨已故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 UnitedWay International 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 并且在 13 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1973 年,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在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 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 开发了 BASIC 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 PaulAllen 1975 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 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 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发展改进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易用,更省钱 和更富于乐趣。 

2、不要过早地宣判自己——英格丽·褒曼  
她出生在瑞典,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不得不由她的叔叔来做她的监护人。15 岁那年,学 校排演了一出戏剧,长相俊俏的她被选中在剧中演一个角色,她十分高兴,认真地排练,演出的那 天,她发挥得非常好,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称赞,她出色的表演才能被发现了,从那时起,她就在心 中为自己确定了理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但她的叔叔不支持她的想法,她的叔叔是个很保守的人,认为当演员没什么出息,正经人家的 孩子还是应当找个售货员或秘书之类的职业。她对叔叔给自己安排的职业不感兴趣,在内心深处, 她一直向往着能成为一名演员。18 岁那年,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戏剧学校招生,她想去报考,便向叔 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叔叔考虑了一下,对她说:“我只给你这一次机会,如果考不上,你就得按 照我的安排去做。”她答应了,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就开始为考试做准备。   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惟一的一次机会,她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品,自己在家里反复排练, 就连睡觉做梦都在演节目。考试那天,她早早地来到了考场,轮到她上台表演了,她走到台上,开始表演自己的小品,演到一半的时候,她发现所有的人都在相互议论着什么,还用手比比划划的, 根本没看她的表演,她感觉极度失落,认为自己肯定没戏了,一分心,她又把台词忘了„„正慌乱 的时候,她听到评判团的主席对她说:“停下吧,谢谢你,请下一个上来表演吧。”   她懊丧地走下台来,伤心极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永远地失去了这个机会。她一边走一边哭,感 觉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就想一死了之。她来到一条河边,打算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水是 暗黑色的,闪着油光,发着臭气。她想,这水多脏啊,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死啊。于是她便离开了 河边,考虑用别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天晚上,她写好了遗书,并把自己的东西都整理好了。她打算第二天去商店买一种可以致命 的药水,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二天早上,她起来后正打算出门,邮差忽然来了,递给她一封 信,她打开一看,是皇家戏剧学校寄来的,竟是录取她的通知书!她简直有点不敢相信,拿着录取 通知书就跑到了学校,亲自找到了昨天那个评判团主席,对他说:“我昨天表现得那么差,你们对 我那么失望,可为什么今天还录取了我呢?”评判团主席说:“你昨天的表现相当出色啊!在昨天 所有的考生中,你的表现是最好的,所以你上来演了没几分钟,我们大家便在下面纷纷议论,都认 为你有出色的表演天赋,都为你高兴。当时,有个评委说这样的能力就不用再演了,直接录取吧, 于是我就让你停下,换下一个上来„„”听了这一席话,她非常吃惊,而且十分后怕,她想,如果 不是那河里的水太脏,可能自己真的就永远失去了这次机会!   就这样,她顺利地进入戏剧学校学习,毕业后到电影厂工作,成为了一名电影演员,在此后的 演艺生涯中,她先后出演了《卡萨布兰卡》、《爱德华大夫》、《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影片,先后三次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成为光芒四射的国际巨星,她就是英格丽·褒曼。   很多年以后,已经是大明星的英格丽·褒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当年险些自杀的事,她深 有感触地说:“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永远不要过早地宣判自己,因为转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 切都有可能改变,一切都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3、达尔文放弃研究成果  
达尔文是 19 世纪著名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创始者,他生前常说,他的《物种起源》等著作和学 说是“集体的产物”。在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 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决写不出那本书来。”事实上,他和华莱士的交往便是科学家这种谦虚无私 精神的体现。   华莱士是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比达尔文小 14 岁,他和达尔文一样,进行着科学考 察的活动,曾到南美的巴西、马来半岛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动植物标本,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 究和写作。其间,他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 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和正在写作的具体内容。   1858 6 18 日,正在努力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寄来的一篇关于 进化论的手稿——《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达尔文惊诧得目瞪口呆,他说:“我从 从未见过有这种更加令人惊奇的偶然巧合。„„他现在采用的学术名词,甚至也和我的书稿中各章 题名相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进化论的优先权将归于华莱士了,达尔文再发表著作,就有抄袭和剽窃之嫌, 达尔文这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要知道达尔文已从事 20 多年的研究,当他环绕全球作科学考察时, 华莱士还是个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达尔文由于旧病复发,加上孩子们身体不好,使写作 时断时续,进度很慢,才让华莱士后来居上。但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决定退避三舍,成人之 美,建议华莱士赶快将论文发表出来,同时为了避嫌,他打算中断自己的写作,让华莱士独享荣誉。   但是,华莱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不仅果断地放弃了优先权,而且满怀 敬意地对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匆忙急躁的少年时,达尔文已经是一个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 他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却不肯为争名而提早发表他的理论。”   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和华莱士的论文合并,以合著的名义提交林奈学会宣读。达 尔文非常感谢华莱士,他写信致意,并说:“如果有着可钦佩的热情和精力的人应该得到成功的话, 那么您就是最应该得到成功的人。”   在华莱士的鼓励下,达尔文在 1859 11 24 日这一天,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巨著,1250 册书在当天销售一空。华莱士高兴地喝彩,称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并将 进化学说这一理论称之为“达尔文学说”。

4、克林顿三次放弃去华盛顿   
1963 年,17 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 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此后,克林顿却连续三次放弃去华盛顿。1973 年,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华盛顿一些政 治大佬看上了他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助选的经历,邀请他去工作。克林顿考虑了十天,拒绝 了,他厌倦了给别人拉票。碰巧,阿肯色大学法学院需要一名助理教授,他决定去做教书匠。    1974 年,他萌生了参选阿肯色州联邦众议员的想法。此时,一个名叫约翰·多尔的老朋友打 来电话:“我现在是联邦众议院首席顾问,负责调查尼克松总统是否应受弹劫一事,需要年轻律师, 快来华盛顿吧。”这一次,克林顿只考虑一天,就谢绝了。约翰·多尔十分震惊:“你犯了个愚蠢 的错误。这是弹劾总统!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性机遇,你居然放弃?”    “全美国有才华的年轻律师都愿不惜代价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年轻人愿为阿肯色而 战斗。”克林顿礼貌地挂断电话,投入联郑众议员竞选中。他每天工作 18 个小时,跑遍全州 21 个 县。在每个偏远的小镇,他走进商店、咖啡馆、加油站甚至殡仪馆。“我喜欢一对一地‘零售’政 治。这些小店主和殡仪员,认识镇上全部的人,他们就是最重要的选票。”结果,首次参选的他得 到 48%的支持率,但老资历的共和党人还是赢了。    1975 年底,支持者们怂恿克林顿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去征服华盛顿政治圈”。一个 小时后,克林顿就说了“不”。“既然我想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国会议员,做别的也行。”他决 定竞选州检察长,这次他成功了。1978 年他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并获得五次连任。    1992 年,从未在华盛顿政坛“混”过的克林顿,成为白宫主人。回首往事,他说:“决定人 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如果当初我去了华盛顿,我后来根本不可能当选 总统。”



 
5、放弃是为下一次出发积蓄能量    
前不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时,邀请了前著名央视主持人杨澜给厦大学子开了一场精彩 的讲座。当有人问她选择在事业顶峰去外国读书是不是一种心计时,杨澜讲了她所经历的一件事。    一年春节晚会,共有六名主持,多遍彩排之后,有一位主持的大姐,导演组突然决定不用了。 但又没人去通知她。第二天,当那位大姐兴冲冲地拿着礼服来到化妆间时,化妆师告诉她名单上没 有她的名字,结果那位大姐黯然神伤地走了。当时杨澜就坐在一旁,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她通 过这个主持大姐所遭遇的“命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从那以后,那位主持大姐黯然神伤地离开春晚会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杨澜的脑海里,她同 情那位大姐。为台里那位导演不近人情的做法反感,因为她认为如果你觉得这位主持大姐不适合做 主持,你可以通知到她并做好她的安慰工作,就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这位主持大姐为台里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曾主持过很多重要的节目,然而这么深重的伤害仍然降临到了她的身上,杨澜 怎么也想不通。她开始感到了世事无常,开始感到了来自生活的恐惧。她曾经历了好几个不眠之夜。 她想,现在我正红时,人人都争着要我上栏目;如果有一天我走到才枯气竭的时候,我不是照样地 任人挑来挑去难逃这样的命运吗?于是杨澜开始为自己躲避遭受那位大姐那样的伤害而积极地准备 着一条退路。    选择放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她正处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杨澜在这之前工作是很 顺利的,她 1990 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就直接进了中央电视台,担任《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 这个节目她从 1990 年一直做到 1994 年。在这个节目中,杨澜那种充满睿智清新的主持风格给观众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于 1994 年获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主 持人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同行都向她投来了羡慕的眼 光。然而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就算自己能说服自己,可是父母会同意吗?朋友会理解吗?这一系列的 问题让她内心一度十分矛盾和痛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杨澜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急流勇退。 因为她深深明白:人要更好地生存就得牢牢地站稳脚跟,不能沉迷在鲜花和掌声中,要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成长方向。于是她毅然地在自己最红的时候选择了离开央视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 事务学院攻读国际事务硕士学位。    杨澜三年留学回来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创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并担任 制片人和主持人。2000 年,她创办了大中华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阳光卫视”卫星频道, 出任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席。2001 年,杨澜应邀出任北京申办 2008 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 同年 7 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她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与会 专家的高度评价,为我国赢得 2008 年的奥运主办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杨澜的发展来看,她选择在当红的时候离开央视是明智的,也正因为她勇敢地选择了放弃, 她才有时间去苦练内功,才有了后来她发展的更大空间,才取得了现在骄人的成绩。其实放弃并不 是简单地扔掉,而是为下一次出发积蓄更大的能量,为新的目标找准方向。 

6、拒绝的艺术  
大提琴是个古老的乐器,到卡萨尔斯学琴的时代,流行的指法绝对不足以用来演奏巴哈无伴奏 组曲。卡萨尔斯完全重整重建了一套新的指法,才让大提琴再度和巴哈的乐谱连结呼应,卡萨尔斯 给了大提琴这项乐器全新的生命。   卡萨尔斯是个音乐天才,然而他能改写大提琴历史,靠的不只是音乐天才,更重要应该是一种 难得的“拒绝的智能”吧!    卡萨尔斯十岁时,他已经弹完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十五岁时, 卡萨尔斯在王宫演奏,赢得了西班牙皇太后赠予的两年奖学金;一边念马德里音乐学院,一边随时 进出皇宫,跟太子一起玩耍。然而,卡萨尔斯又拒绝了皇宫奢华生活的诱惑,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 去找当时声名最高的大提琴教授约克伯。   卡萨尔斯到约克伯的班上面试,约克伯用轻蔑态度随口讲了几首冷门的曲子,纯粹只是要难倒 卡萨尔斯看他出糗。没想到卡萨尔斯每一首都会拉,而且当场完美地演奏了冷门曲目中最冷门的一 首。约克伯态度转变,愿意提供一年奖学金让卡萨尔斯留下来当他的学生。卡萨尔斯毫不客气地拒 绝了。他只说自己不喜欢布鲁塞尔,他没说的是,他讨厌约克伯高傲、歧视、无礼的态度。   卡萨尔斯的拒绝,惹恼了提供他生活津贴的西班牙王室,他们以中断奖学金威胁他留在布鲁塞 尔跟约克伯学习。卡萨尔斯索性连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一并拒绝了,到巴黎过起了贫困的生活。   1936 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卡萨尔斯又坚决拒绝了西班牙。接着,他拒绝到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统治的德、意演奏;拒绝到与西班牙建交的英国演奏;1950 年,美国承认佛朗哥 政府,卡萨尔斯从此拒绝到美国。   拒绝这个、拒绝那个,卡萨尔斯能到哪里演奏?他哪里都不去。他在比利牛斯山上荒凉的小镇 办自己的音乐节,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争相参加。没有人像卡萨尔斯有那么辉煌的“拒绝”纪录。 透过“拒绝”,他维护了一种自己高贵的尊严,这使得他演奏的音乐,有一股决不妥协的骨气。靠 “拒绝的智能”打造的卡萨尔斯,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